助一刀

助一刀,收集分享拼多多助力群和快速助力刷人的消息,与网友们一起更快助力达成任务提取任务现金。

为了一个看似唾手可得的300元红包,河北石家庄一家银行的职员小健费了“老劲”,从当天晚上到次日下午,他在微信上骚扰了50多个好友求帮忙,一点点无限接近却终究成空。小健最后在朋友圈发出了气愤的质问:这种套路没人管吗?专业律师经过解析后表示,在操作中小健与电商拼多多已形成合同关系,看似“完美”的套路涉嫌合同欺诈。

红包可提现?用心良苦却成空

小健说,上周五的晚上,他正要睡觉,忽然收到了一个多年不曾联系的朋友的微信,发来一个电商拼多多的链接——“帮我砍一刀”。小健本来早就卸载了那个APP,但考虑到多年不联系的朋友求帮忙,就又下载安装了这款APP,帮她的一个商品砍价。

砍完价后,屏幕上跳出来一个300元红包,显示“支持微信提现”,他点击“提现”,300元变成了299.9元,告诉他只差0.1元,到300元就可以提现了。怎么凑出0.1元?出现了一个幸运转盘,可以抽奖,屏幕旁边还不断出现“XX已成功提现300元”的提示,吸引着小健参与。小健点击转盘抽奖,每次都能抽到1分钱,还差3分时,抽奖次数用完了。屏幕显示“把这个游戏链接发给微信好友,每当一个好友打开一次,你就会获得一次抽奖机会。”小健以前参与过类似的游戏,他明白这个游戏就是帮电商拉人,不过只差3分钱了,拉几个好友助助力也可以的,为了这300元红包,他开始把链接发给自己的微信好友求“助力”,有人不理他,有人热心帮忙,一轮骚扰微信好友过后,他的红包变成了299.99元,还差1分钱就可以提现了。

就在他以为马上就可以凑够这1分钱时,游戏规划变了。好友助力后跳出来的不再是1分钱,而是变成了金币。屏幕显示,只要凑够10个金币,就能换到一分钱。他从差1分钱变成了差10个金币。小健气得想骂人,但是想想为了这300元红包,再加上屏幕旁边不断出现的“XXX提现300元”的诱惑,他忍了,继续骚扰微信好友,给他们发链接,求帮忙打开。每当有朋友助力,就会出现一个金币,攒了8个金币后,再出现的就是0.01个金币,他需要找更多的人来助力。已经骚扰了那么多好友了,小健把心一横,接着找人,在他发了无数次链接求助力后,金币数攒到了9.99个。

在他以为就差最后一步时,好友助力后出现的不再是金币,而是“提现卡”,一共三张卡片,“提”“现”“卡”,显示攒够这三张卡片就可以提现300元。小健继续发链接给好友求助力,但是,每次好友助力后出现的都是“提”或“现”,一次也没有出现过“卡”,中间还不断出现“谢谢惠顾”、“继续努力”等激励的话。他终于明白,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循环。

从当天晚上到次日下午,小健骚扰了大约50多个微信好友,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。他痛恨自己不该受那300元的诱惑,依次给微信好友发信息致歉,告诉他们不要相信,不要参与。小健说,拼多多的这种明显的套路难道没人管吗?

律师:拼多多涉嫌合同欺诈

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的任立坤律师认为,从法律上来讲,小健与拼多多平台之间实际达成了一种劳务或服务的合同关系,自小健开始向好友推送链接,即开始履行合同,合同主要的权利义务是平台向小健支付300元,小健向平台提供用户和流量,但合同中未能明确所提供用户流量的具体数量。

在合同的执行中,小健通过对微信好友的推送,不断推进“任务”的完成进度,双方形成一种比例关系,小健的后续履行仍然根据该比例关系进行。但实际上,这种比例关系却在不断的进行调整,而调整的主动方为拼某某平台。小健没有调整该合同内容的能力,致使小健无法将合同义务履行完毕,但拼某某平台却成功得到了若干用户流量。他认为,拼某某平台以不对等的合同主体关系,滥用自己主动一方的地位,隐瞒合同内容,使相对方陷入其合同主要义务的误区,涉嫌合同欺诈。小健可以合同欺诈为由向法院起诉该电商平台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