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一刀

助一刀,收集分享拼多多助力群和快速助力刷人的消息,与网友们一起更快助力达成任务提取任务现金。

大家好!

我是亦寒,一名用亲身经历来写真实文章的电商创业者。

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,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。

这是19世纪初,简·奥斯丁写下的一句话。

没想到直到如今,这句话依然适用于那些被偏见一叶障目的人。

今天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,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。

今天下午,大学同学群”爆”了,没错,就是”爆”了。

内容是这样的:

A: 你什么时候把我删了?为什么呀?

B:谁让你天天发拼多多链接的,天天发”拼团信息”都快把人烦死了

A:那你不点不就行了,至于删了吗?

B:删了就删了,穷逼!

就他这句话发完,一年没有动静的群,突然火了

C:就是,我也最烦这种东西了

D:用拼多多很正常好不?

E:都毕业这么久了,还用拼多多买便宜货,肯定没挣到钱

F:不至于哈,就这是删好友,好歹几年大学同学

… …

看到群里的评论,我一时感到诧异:

用拼多多=穷逼=生活质量不高=混的差?

这点,我不敢苟同,因为博士自己团队运营的就有拼多多店铺,其中的商品以及服务并不比别人差。

当时我就想在群里说:我拼多多店家怎么得罪你们了,同样的商品便宜卖给你们,就变成廉价品,买个拼多多上面的东西就变成穷逼了?

不知道,你们了解过吗,现在身边有多少人在用拼多多用户(不所谓他买还是不卖)。

据统计,到现在为止,拼多多已经拥有5亿的用户量,就算有3亿的人在”打酱油”那还有两亿用户,这两亿用户不容忽视,有的人可能真的是为了解决温饱、真的减轻了生活的压力。

博士身边的长辈们习惯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,在拼多多买了很多消耗品,我感觉确实合适。

至于那些使用拼多多的同龄人们,也并不是”爱占便宜”、”混得不好”。他们只是热衷于在该省钱的地方精打细算,把这当做生活的乐趣,小智慧。

用拼多多的年轻人,敢花时间去计算买哪个纸抽更划算;

更敢用积攒的钱,奖励自己一个出国游,或犒劳自己一顿火锅。

而大多数人,对拼多多并不是那么敏感,也许自己什么时候也可能会不经意用到。

至于我那几位把使用拼多多的人贬低到一无是处的老同学,

言语中透露出的鄙视和傲慢,在我看来,反倒彰显了他的无知。

有时候,自以为是的偏见,比单纯的无知还要更可怕。

我曾经看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。

有6名专业的画家受到邀请,给人画像。

画之前,”知情者”提前告知了画家们,他们即将为什么身份的人画像:

有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;有救生员,囚犯;也有老实巴交的农民;成功戒酒的酒鬼。

于是,6个摄影师,拍出了不同的面目:

有的像稳重的富翁,有的像阴沉的囚犯,有的像风吹日晒的农民,有的像可靠的救生员……

但实际上,这画家画的其实是同一个人。

而所有身份也都是编造的,对象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年男子。

只因为提前告知了画家,被画者的身份,画家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偏见。

所以,男子最终呈现出何种面貌,是由画家的”偏见”决定的。

我们的思想和行为,太容易被偏见所影响了。

生活中类似的偏见,早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日常中:

就比如,手机里安装了拼多多的人,肯定很爱占小便宜;玩摇滚的男孩,一定是不良青年,离他远点;玩游戏的人,一定不务正业,没有前途,应该去电疗。

其实,喜欢拼多多的人没准比谁都大方,玩摇滚的青年比谁都根正苗红,玩游戏的人没准是个为国争光的电竞选手。

少说,多看,去设身处地的了解,才能更全面,更理性的认知世界。

大文豪苏轼说过:”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

如果把世界比作山峦,我们置身在不同的位置,所见所闻,截然不同。

很多人都会习惯性的拿拼多多与淘宝相比,其实拼多多的打法,它是主打爆款路线、低价路线、性价比路线,把淘宝现在不那么重视的市场,硬生生地抢了回来。 因为淘宝前几年的发展使得自己的低端形象太过明显,这几年一直在想办法让自己时尚化、个性化、高端化,这是它的一个主线。 但是拼多多和它走了一个相反的路线,同时,拼多多还通过微信推荐的模式,获得的又正好是那些非常在意性价比的用户,硬生生地成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互联网新平台。

我们未必比别人高尚,别人更未必像我们想的那般不堪。

其实就我而言,我做的也并不别人差,甚至服务比别人更好,我不能说保证我的商品都很完美,但店铺中的每一件商品我都极其上心。

偏见之所以会产生,一部分是因为社会强加给我们的。

更多偏见的产生,大多是源于我们认知的有限。

抛弃偏见,客观理性的去看待、去思考吧。

也许你会发现,有些人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不堪,他身上也隐藏着闪光点。

当你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,先闭嘴吧。也许一句”无心之言”就给别人造成误解,困扰,甚至极大的伤害。

世界很大,我们不了解的,真的有很多。

我是亦寒,一个只靠事实说话的电商创业者,喜欢可以收藏关注我。

发表评论